学术论文
日本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方式研究(陈遊芳)
日本每年产生的废旧纺织品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均都远少于美国,回收利用率却高于美国,这一方面与日本消费者较少消费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多元化的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方式有关。对于不同的废旧纺织品,分别加以再利用,能直接穿用的,出口或国内销售尽量直接穿用,棉质旧衣,加工成擦机布或生产生物乙醇加以利用,符合要求的化学纤维旧衣物则用化学方法重新加工成新的纤维后加以利用,材质混杂的则开松后用作隔热隔音材料或建筑材料,余...
基于产业闭环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价值研究(刘雅星、郝淑丽)
基于循环经济学与静脉产业经济学原理,构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与产业闭环,并根据此产业闭环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布局和主要途径做出总结。通过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价值等经济指标的计算,得出不同再利用方式的价值增值和利润情况。并据此提出构建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推动专业化生产、阶梯利用,并形成产业集群,利用"互联网+"模式扩大回收覆盖面,逐渐放开旧衣物二手市场...
国别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赵婧宇、方刚)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脚步飞速前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文化差异导致的许多问题在跨国公司的投资过程中日益显现。本文总结了文化差异的表现,分析跨国公司应如何更好应对国别文化差异,希望可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起到一些启示。
对话美国本土奢侈品品牌(黄义、方刚)
美国是一个建立时间较短,历史文化积累较少的年轻国家,但正是因为这种年轻使美国有着一种朝气以及不断创新突破的活力。他们将这种独有的活力注入到了他们的时尚中,使得美国品牌甚至超越部分欧洲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服装代表性的有 Calvin Klein,ralphlauren,珠宝代表性的有蒂芙尼、HARRY WINSTON,化妆品代表性的有 ESTEE LAUDER,汽车代表性的有凯迪拉克、林肯、克莱斯勒...
大学课堂师生有效互动模式选择分析(姚蕾)
目前,大学课堂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大学生在课堂上患上"课堂沉默症"。许多时候大学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没有任何的互动和回应。这种互动严重匮乏也促使教师关注互动,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例如将平常的师问生答改进为生生问答,还有对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学生给予考试分值的奖励,等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探讨选择师生的有效互动模式。
从燕尾服的敬畏精神到走出“礼崩乐坏”——“优雅绅士 社交着装读本”序跋(刘瑞璞)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我国草根作家莫言,这对国人来讲,真可谓千呼万唤走出来的重大事件。在他启程前的一个多月里,人们的焦点却从他的作品转移到该穿什么去参加盛大的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互联网都出现了广泛的全民议题。人民网就此进行了题为“你认为莫言参加诺贝尔颁奖应穿什么服装?”的网上调查,参与者达到了8880人,调查结果选择汉服占62.6%,其次是中山装占21.3%,第三位是唐...
时尚设计教育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对策(贾荣林)
本文从两个侧面入手分析:一个是时尚设计教育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问题,另一个是产业供给侧改革趋势下给设计教育施加的影响和对策,同时梳理了北京服装学院时尚设计教育改革实践的进程。对时尚设计教育的结构调整和要素优化以及产学互动下的设计教育服务与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调整的理念和探寻的路径。
时尚研究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桥梁(郭平建、肖海燕、白静、史亚娟)
本文介绍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纺织与服装系的苏珊.B.凯瑟教授于2012年出版的新著《时尚与文化研究》。该书打通了时尚与文化两个研究领域,运用风格—时尚—装扮研究模式,探索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别情境中国别、民族、种族、阶级、性别等主体地位的交叉性与时尚主体构成问题。
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考论(赵立、刘瑞璞)
通过历史事件和文献的考证和梳理,揭示民国初年《服制》颁布的始末和对当时精英社会、国民的穿衣状况产生的影响,探究中国首次以官方和社会主流形式依据"国际礼制"推动的服饰制度化启蒙思想,这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服制"构建的学术探索和培养国民软实力的理性风尚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李晓慧、罗家莉、席阳、顾萍、李霄鹏、田红艳、张颖)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国际化的视角,北京服装学院立足于全国,瞄准国际一流纺织服装高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和突破口,提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新思路。并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元模式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氆氇藏袍结构的形制与节俭计算(陈果、刘瑞璞)
为继承和弘扬藏族服饰文化,并提供结构研究上可靠的实证考据,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氆氇镶虎皮饰边藏袍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标本与文献二重考证和比较学研究方法,对标本主结构、缘饰结构和贴边结构进行数据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确立了氆氇藏袍"三开身连袖十字型平面结构"和独特"摆片插角互补"结构形制与中华传统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具有一脉相承的结构系统。经过对标本结构的数据分析与实验,得出氆氇藏袍...
电子商务冲击下线下实体店发展模式创新——基于线上线下商业业态的比较(张旭兰、姚蕾)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线上"双十一""双十二"电商狂欢现象以及线下实体店的相对衰退现象,挖掘线上线下营销模式的差异,同时考察了线上线下商业业态的发展现状及现阶段遇到的瓶颈,探讨在互联网虚拟店冲击下的传统实体店的未来发展模式。研究发现,线上线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当前在线上互联网虚拟店的冲击下,传统实体店必须转型应对,把握住互联网商务的优势,进行模式创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国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的交流融合(刘元风)
本文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刘元风院长在一年一度的IFFTI会议上的演讲致辞。他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交流融合的主题,指出未来的服饰文化体系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中共同发展的大趋势。
工业 4.0 :中国服装制造业不止于“秀”(姜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制造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但得到的评价大多是血汗工厂、产业链最低端、无含金量、成吨衬衫换飞机等充满不屑的评价。但如何从"制造"到"智造",要"创造"不要"制造",从赚取简单的加工费向有设计和技术含量的高端制造转变,显然我们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片面的。服装制造,不只是将衣片简单地缝合,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实现高品质、高效率,并在面料、剪裁及缝制等工艺技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的高端制造。
农村淘宝助推发展新农村——以民权县农村淘宝为例(李曼丽、方刚)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城市电商用户增长遇到了瓶颈期,各大电商巨头开始聚焦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但是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比较落后、农民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偏低,这些缺点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战略性项目——农村淘宝,农村淘宝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颈,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
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技术复原研究(蒋玉秋)
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代胸背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角度对胸背中的神兽形象进行考证,通过比对明代文献、图像及实物中的"麒麟"与"獬豸"的异同,建议将原考古报告中补服称谓的"麒麟"更名为"獬豸"。其次,从技术角度对胸背的主体环编工艺进行分析与复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文物、比对同期实物等方法,对复原胸背的配色进行了推断,选定了能形成原物外观的材料,将胸背不同部位的工艺技法分项处理,最终按等比例、同工艺完...
服装企业组织碳足迹评价分析(郭燕)
以全球知名牛仔裤品牌商李维斯(Levi's)为例,纵观国际服装企业如何进行组织碳足迹评价。李维斯公司自2006年开始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收集和核算,通过对其美洲区机构、全球机构、各类运营环节、及企业各类能耗的组织碳排放量核查和碳足迹评价,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碳排放源和能耗类型,以采取有效的碳减排措施。文章对李维斯企业组织碳足迹评价分析,为我国服装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康巴藏袍“五色”和“五福”缘饰纹章考论(陈果、刘瑞璞)
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现藏三件经典康巴兽皮饰边藏袍"五色"和"五福捧寿"缘饰纹章形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标本的信息采集、测绘、复原实验与文献结合的考据方法得出,"五色"既是藏传佛教的体现又是汉道"五行"的产物,"五福捧寿"和长寿纹源于汉儒文化,兽皮则承载了原始氏族社会的古老信息,三者在藏袍中的集中运用既是藏汉文化交流的生态又是归属,为中华民族服饰"一统多元"的文化特征提供了生动的实证。
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分析——以全球著名牛仔裤品牌商李维斯为例(郭燕)
2006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连续8年发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有大约上百家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年报》。本文通过对李维斯可持续发展战略演进、远景、构成及实施措施的分析,为我国服装企业社会责任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外延提供参考。本文数据及资料基于李维斯2006—2015年年报整理。